兒童事工 更新求變

角聲佈道團紐約事工總幹事陳熾牧師很重視思維的更新與轉化,訪問當中他提到近來讀的一本書,書名就叫做《福音轉化新思維》,作者Peter Wagner曾經長期在南美國家宣教,思想模式前衛,10多年前便寫成這書,但陳熾牧師認為現在讀來依然有很大的啟發,教我們用新的眼光看待福音事工。

「角聲這兩年的口號是『疫中求變,脫穎而出』,疫情表面是一個限制和束縛,但我們不能被疫情轄制,要懂得更新我們的心思和意念;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時,都打破很多傳統,他這樣做不是修改真理,而是以不同的模式宣揚福音,我們也要不斷更新,與時代脈搏接軌。」

從幼兒園到聖經故事屋

角聲幼兒園的轉型,便是思維方式突破的好例子,陳牧師說:「角聲日間幼兒園已辦了多年,但因為疫情被迫停止,是很可惜的,幼兒園屬於家庭事工的一部份,是接觸小朋友及家長很好的途徑,但結束後我們便思想新的發展方向。祈禱後,勞牧師便建議成立聖經故事屋,在美國辦全日幼兒園要遵守很多規則,籌備時間亦相當長,但如果改以教會兒童事工形式進行,便毋須受到政府的限制,這是神給勞牧師的智慧,成就新事工的拓展。」

陳牧師說,師母為了籌備故事屋做了很多研究,並與導師和同工參加了基督徒兒童事工機構CEF和Metro的培訓課程,裝備自己,教導小朋友在日常生活如何活出《聖經》原則,除了能夠認識真理,更可以活學活用,果效倍增,「勞牧師3歲的孫女都有參加,她特別有屬靈恩賜,10個大麻瘋的故事都聽得明白,懂得感恩的重要,回家還提醒媽咪要謝飯禱告,在當中看到上帝的祝福。」

信仰要從小建立

現時聖經故事屋有4位導師,負責語言、音樂和《聖經》故事的教導,對象是3至5歲的小孩,師生比例1對1,每次上課3小時,陳牧師說:「每位老師都全心全意做教育工作,我們不單服事基督徒家庭,也服事非信徒家庭。最近有位女士來到,問有關故事屋的服務;她不是基督徒,但希望小朋友有健康人格的成長和發展,她聽完我們的介紹,很喜歡課程的編排。我們著重的是孩子全人的發展,不單教《聖經》故事,還會教唱歌敬拜、學習感恩,認錯和替別人禱告等。現在很多扭曲的思想和觀念滲透入中小學裡,我們要從小開始幫助小孩子建立正確的信仰基礎,使他們長大後也不會偏離,心靈不會受到污染,長大後建立基督化家庭。」

家長也要受培訓

事實上,在陳牧師眼中,兒童事工與青少年和家庭事工是相連的,他說:「兒童事工是一個起始點,可以與其他事工串連,人由3歲到70歲會經歷不同階段的成長,在幼小時建立的基礎是非常關鍵的,我們的眼光是一個整體性的發展,而《聖經》教育是整個發展的核心目標。父母在家也要配合,活出美好的榜樣,因此角聲與全美『愛家協會』合作,開展『培養卓越下一代』家長培訓課程,反應相當熱烈,參加的父母遠至巴拿馬、多倫多及中國各省等地域。」

關注社區

除了家庭事工要轉化,城市關懷的方式也要配合時代而更新,近年發生在美國的針對亞裔人士仇恨及襲擊事件,便觸發陳牧師為紐約華人發聲。

「近年仇視華人的事情不斷增加,我很早已關注這個趨勢,與紐約市政府的人權委員會溝通,聯同角聲舉辦亞裔人心聲論壇,提出現實的問題和解決方法,這些合作會持續進行的。」陳牧師是政府部門出身,現時是市政府宗教事務顧問,與皇后區的檢察機構有聯繫,他希望透過各方面的溝通和合作,向立法機關提出我們對暴力問題的關注,提供改善的建議,令受害人得到更好的保障,例如簡化報案過程,鼓勵受害人報案等。

陳牧師認為,「角聲」作為城市宣教機構,應更多關心社區的需要,「作為關心社區的城市宣教機構,我們要發聲,對社會不公義的事提出看法,高舉《聖經》的真理,發揮基督徒鹽和光的影響力,讓別人知道原來基督徒都關心社會民生需要,關顧弱勢社群,這些都是《聖經》的教導。」

不過,陳牧師坦言,「角聲」同工來自不同文化和背景,各有不同的追求,「我做過社工,所以對社區的觀察和領受能力會特別敏銳,有些同工希望追求靈命上有更大的成長,關心的對象會有不同,所以異象分享很重要,希望大家可以突破固有的思維框框,明白神的心意,發揮不同的恩賜,彼此關顧配合。」

關懷新方式

展望「角聲」的未來,陳牧師看見「角聲」比疫情前走得更快,上州Eddy Farm的發展便是最佳的例子,「Eddy Farm是一個世外桃源,裡面設備齊全,環境優美,發展前景相當美好。我們還會發展網上事工,學習使用網絡科技與人連結,以新模式展現關懷,這也是疫情帶來的更新和轉化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