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津雲:你如此認識我

「誰像你如此認識我,在我四周前後環繞我……」

這是角聲使團創作詩歌《如此認識我》的起首歌詞,對於柯津雲來說,此歌、此詞,正道出了她事奉和生命裡的心路歷程。

工作負擔

津雲於2012年1月加入角聲佈道團,先後在癌症協會、橄欖樹全人關懷事工及文字部工作,現為《號角月報》美東版編輯。「角聲」就如她的第二生命,她笑說:「角聲是我在美國讀完神學後的第一份工作,亦是信主後唯一的工作,離不開,亦捨不得離開。」

她在神學院修讀聖經輔導,對輔導及關懷事工很有負擔,希望幫助有需要的人和不同的群體。她說在癌症協會服事時,最多去的地方是醫院和殯儀館,她說:「這些探訪對我是很寶貴的人生經歷,很多戰友(這是癌協對病友的稱呼)因病而認識耶穌,滿有平安地離世,當然其中有很多不捨和哀傷,但他們已經找到永恒的生命。」

那段日子,津雲接觸到很多生命走到盡頭的故事,但最令她感到切膚之痛的,是自己外婆的離世,「外婆在2014年夏天過身,我趕不及回去……」

同工的安慰

當時,遠方家鄉傳來外婆臨終的通知,津雲心裡十分焦急,恨不得馬上可以回到外婆身邊,「我出生後就是由婆婆照顧,她是我最親近的人。我當時真的十分難過。」

可是,在機場等候起飛時,她已收到外婆離世的消息,當下整個人都被哀傷壓垮了,這時候,她收到一個語音留言,是癌協主任傳來的,「她說:『津,為你祈禱,主耶穌也在天父的右邊為你祈禱!』這句話我很常聽,但那刻就進入了我心靈的深處,給我好大的安慰。」

津雲說不知道婆婆臨終前有沒有信主,也未能親眼看她最後一面,但相信神有憐憫,而神亦大大憐憫她,幫助她渡過這次難關,「那時整個人像老了20年,手指關節全都疼痛,要幾個月才恢復過來。」

這次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上帝才是真正的安慰者,「雖然我曾經陪伴很多癌症病人過身,但畢竟不是自己的親人,現在我有更深的體會。」

主所賜的親人

除了外婆,另一位令她懷念的人,是「乾爹」周樹芬醫生。

樂善好施的周醫生,是「角聲」的老朋友,周醫生在1970年代於中華海外宣道會事奉,與勞伯祥牧師相識,晚年時更介紹好友馬昌雄醫生給勞牧師認識,勞牧師向他傳福音,最後馬醫生在病床上信了耶穌並領洗,更透過周樹芬把其設立的信託基金奉獻給「角聲」,惠澤有需要的人。

馬醫生去世後,周醫生常去探望她住老人院的丈夫,當時津雲在癌症關懷事工服事,經常陪周醫生同去探訪,過程中與周醫生建立深厚的感情,「他叫我做乾女兒,我叫他乾爹。」

津雲的父母住在廣州,妹妹又移居澳洲,她常為不能親自照顧兩老感到難過,「這亦是我在角聲事奉最大的掙扎,但我很感謝神,賜給我這位親人(周醫生)在身邊,可以經常與他吃飯、談天,他身體還好時,會和他到處走走,到館子吃飯。他很關心我的工作和生活,經常問我有沒有遇到困難,還說要給我介紹男朋友。」

津雲曾遇上婚姻的問題,回復單身後碰到生活上種種不同的挑戰,這些往事周醫生都一一細聽,給予合宜的意見和鼓勵,津雲說:「我性格上有太多地方需要修剪,很多棱角以為磨掉了,但原來還有很多呢。」周醫生2020年逝世,津雲便協助編寫紀念特刊,表達對乾爹懷念尊敬之情。

充滿感恩

上帝引領津雲來到「角聲」,總有美好的心意,就像詩歌所述說的,祂認識祂的兒女,時常看顧保守他們免遭危難,並在祂的愛裡成長,津雲說:「在角聲我看見生命的成長和豐盛,我喜歡參與不同的事工,除了文字工作,還仍然會與同工一起探訪,做兒童佈道,關懷有特殊需要的朋友和年輕人,令我充滿感恩。」

「看春光,看艷陽,看落葉,看冰河,你右手總晝夜扶持著我。」

我望讀這篇文章的人

我為「角聲」的事工感恩,為可以身在這個團隊而感恩,希望讀這篇文章的人,可以多了解「角聲」事工,了解神的國度如何在「角聲」和各地中彰顯,為我們的事奉代禱,按感動支持。

信徒的使命就是傳福音,在疫情裡,「角聲」的領袖和同工們都有同一個方向 ——領人歸主成為神的兒女,而角聲宣教士學院提供很好的裝備,請大家思想有沒有這個可能性來接受裝備,了解自己的恩賜,被神使用。

我最深刻的回憶

「角聲」經常舉辦很多大型活動和聚會,有一次難忘的記憶,不是在聚會當中,而是在結束後發生。

2014年,「角聲」在法拉盛市中心的福音廣場開幕,從復活節開始,有一連42天的佈道接力會,「角聲」與十多個教會和團體合辧,每晚用不同的形式佈道,晚晚精彩,聚會的地方人頭湧湧,而當中也有為孩子而設的兒童佈道會。

負責兒童佈道的同工Vicky,帶著幾位義工,每晚服事二、三十位小朋友,又唱又跳,教導孩子學習神的話。聚會在晚上九時結束,我們開車回家時,還興奮地訴說著聚會的趣事,滿車歡聲笑語。忙了一晚,身體雖累,但大家都充滿著同心服事的喜樂,我每晚都為這個時刻而深深地感謝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