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兒童之家 等待有心人

文:明輝

十七年前,「角聲」中國兒童之家事工憑信心從零開始建立,由美國角聲基金會和香港華恩基金會共同營運,先後在福建三明、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、四川綿陽及陝西咸陽設立兒童之家,為特困兒童提供溫暖的家。

這些年來,兒童之家事工不斷發展,至今得到照顧助養的兒童已有600多名,去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,有4個多月的時間要暫停開放,但服務卻並未因此而停止,從香港受聘往兒童之家擔任院長和副院長的同工,依然留守院內,盡心服事。

院長留守盡心服事

角聲中國兒童之家事工總監Stephan Chan說,兒童之家及兒童之家的院長及副院長職務,都是由香港熱心基督徒擔任,對兒童事工有負擔和熱誠。根據工作安排,每逢國內春節及暑假,他們都可以回港度假,但去年受到疫情影響,他們都選擇留守在院裡「作戰」,每天都與「愛心家長」聯繫。愛心家長由當地同工擔任,負責管理學生的起居飲食和成長需要,疫情期間雖然不能親自照顧學童,但仍然要打電話聯絡每位學童,了解他們的健康情況,然後透過WeChat群組向院長匯報,Stephan說:「我們照顧的孩子都是特困兒童,他們有些是孤兒,有些父母傷殘,要靠爺爺奶奶照顧,生活是很艱難的,雖然那段日子我們不能親自照顧他們,唯有透過電話問候關心。」

直至去年5月,政府當局才批准兒童回校上課,重返兒童之家後,生活亦有新規定,Stephan說:「大家以前吃飯可以面對面,現在全部要對牆,學生在院舍內走動都要保持社交距離,大家都特別小心,亦特別辛勞。初期校舍的衞生物資出現缺乏,但不少熱心人士都樂願伸出援手,派發口罩和洗手液給我們使用,很感謝他們。」

網上開會節省時間

至於身在美國的Stephan,便一直透過網絡與院長及同工溝通,但疫情和距離鎖不住關愛,當同工們看到孩子們能健康成長,品格得到就造培育,就最感恩,他說:「福建兒童之家已有17年歷史,最初入住的小朋友,都已經長大了,有些已成家立室,考上大學,有些有很好的工作,成為空軍少尉。他們離開兒童之家後,我們都會與他們保持接觸,關心他們的生活和成長,希望播下福音種子,這是整個事工最後的任務,亦是我們的使命和托負。好多朋友問我,大陸已變得很富裕,這些院舍的工作需要你們去做嗎?我說,香港都有很多人很富有,擁有很多財富,但很多人依然要依靠東華三院、保良局和博愛醫院的幫助。現實裡,因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,很多社群依然被違忘,我們本著基督精神去關懷這些群體,盡力希望幫到一個得一個。如果這些兒童沒有得到幫助,可能永遠都只能在鄉村做最低下的粗活,我們不是要求每個兒童長大後都是大學生和少尉,但都希望他們有更好明天,長大後不會做壞人。」

中國資源做中國事

這種使命的實踐和堅持,實在有賴熱心人士的支持,所有來到兒童之家住宿的學生,由一年班至中三,都是不收費,包食住,多年來兒童之家的營運,主要靠有心人士的捐助。Stephan說國內不少有心人都認同他們的工作,他說:「有些村民自願送一些必需品,例如米、油、雞蛋等給我們,有些街市老闆又會送一大盒蘋果、橙和西瓜,有些人更會捐錢,用各種方式支持我們,很有愛心。」

最初成立兒童之家時,角聲曾提出「以中國資源做中國事」作為經營理念, Stephan說:「我們好希望以中國資源做中國事,這樣能夠發掘更多中國資源,包括人材和經濟支持,如果當地有受過訓練的成熟基督徒,願意來到兒童之家服事,我們十分歡迎。我們亦希望疫情後邀請各省市有心的基督徒實地參觀,親身感受和了解運作情況,擔任義工、愛心家長等工作,希望神能感動更多國內的人幫助我們,將兒童之家做得更好。」